今不可以未遇善听,而谓之声无可察之理;
-
朗读
- 0喜欢
拼音和注音
jīn bù kě yǐ wèi yù shàn tīng , ér wèi zhī shēng wú kě chá zhī lǐ ;
小提示:"今不可以未遇善听,而谓之声无可察之理;"的拼音和注音来自AI,仅供参考。
翻译及意思
秦客诘难说,诚然,各地的风俗不同,唱歌哭泣表示的意思也不一样,然而人们哀乐的感情却不能不表现出来。内心受到触动,声音便从心中发出,虽然寄托于别的声音,借寓在余响里,善于听音乐的人总还能听懂,不会让音乐中的感情错过。从前伯牙弹琴,钟子期就知道他想到了什么;下人敲磬,子产就知道他内心悲哀;鲁国人早晨哭泣,颜渊知道他与儿子分别。这几位哪里是从固定的音符中得到智慧,在曲调中受到验证呢?(归按,“假智于常音,借验于曲度”中“常音”是指音符与意义有固定的对应关系的音。也就是上文所讲的“音声指无常”的反面。当然事实上在音乐中是不存在这种“常音”的,因为音乐的语言是不同于文字的语言,不具有确定性。)内心悲哀神色就会发生变化,感情悲伤声音就会变得哀切,这是自然的反应,不可缺失,只有精神清明的人才能精通。善听音乐的人不会因为声音众多感到困难,不善听音乐的人也不会声音单调就感觉容易。不能因为没有遇到善听音乐的人就说音乐没有可以听懂的途径,看到各地风俗的多变就说声音中没有哀乐。(归按,这是说音乐中是有内容的,自然也是有感情的。既讲原理,又例举事实,很有道理。)您又说:贤德的人不应该用爱来称呼,愚笨的人不应该用憎来称呼。然而这也是因为有了贤德才会引起别人的爱,有了愚笨才会引起别人的憎,只是同一个主体不该共用两个名称啊。哀乐的产生也是有缘故的,这是声音使我悲哀,声音使我快乐。如果哀乐确由声音引起,那声音中有哀乐就是实实在在的,怎么能将名实分离开来呢?(归按,“何得名实俱去”中“名实俱去”是说将原来一致的名实硬是分离开去。这个反驳也很有道理。秦客是用反映论的观点来反驳嵇康的,既然哀乐由声引起,则是先有声中的哀乐,而后才有听者的哀乐,听者的哀乐来源于声中的哀乐。如果声中有哀乐,则哀乐本来就是声音的属性,将哀乐与音乐分离就是不对的。这段话的价值也是在于他分析的精细,区分了两种哀乐,以此说明源流关系,最终证明声有哀乐。)您又说,季札采集诗歌,考察礼仪,以此来辨别风雅;孔子感叹《韶》乐与德行一致,所以赞叹不已,这是什么话啊?况且师襄演奏乐曲,孔子得以目睹周文王的容貌;师涓奏乐,师旷从中听出了亡国之音,哪里是讲明诗意后才下判断,演习礼仪后才作评论的呢?这都是直觉领悟,用不着等到积累了平日的见闻就已经能判断好坏了,所以前代史书当作佳话记载下来。现在您凭借着浅陋的见闻,用您的见识为标准来作判断,这不是抹杀了前人精细的见识,辜负了夫子神妙的体察吗?(归按,秦客坚持音乐是有内容的,善听乐者是能够通过音乐理解音乐中的内容。音乐有内容,因而有感情都是不错的。问题是音乐的语言是含蓄的,模糊的,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听众要通过想象才能把握音乐的内容,因而听众的理解和作曲家的原意之间是会有一定距离的。对于这一点秦客没有给予充分的注意,这给下文嵇康的反驳造成了空隙。尽管如此,还是改变不了声有哀乐的特点。)
词语释义
不可:1.助动词。不可以;不能够:~偏废。~动摇。二者缺一~。2.跟“非”搭配,构成“非…不可”,表示必须或一定:今天这个会很重要,我非去~。3.决不能,必须不。
可以:(动)表示可能或能够:大厅~容纳200人。[近]能够。②(动)表示许可:你~走了。[近]能够。③(形)好;不坏:工作还~。④(形)厉害:你这张嘴真~。
谓之:称这是。
无可:犹言无可无不可。不能,无法。犹言没有可以。
小提示:"今不可以未遇善听,而谓之声无可察之理;"中的词语释义来自AI,仅供参考。
全诗
相关名句
-
疏之为雅,不可胜数。
出自:茅坤的《青霞先生文集序》
-
然所以重于自进者,以其于周不可则去之鲁,
出自:韩愈的《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
-
我辈行藏不可常,侧身东望天海长。
出自:袁钧的《黄仲则景仁自太平来新安留试院月余将有武陵之行诗以赠别》
-
云昔是绀宇,一沈不可复。
出自:国梁的《过天井塘天半寺》
-
怅好幽人梦,依依不可留。
出自:黄景仁的《新月》
-
两两相排拨,喽啰不可解。
出自:王梵志的《诗(其六)》
-
金门不能留,儒服不可羁。
出自:黄淳耀的《赠万寰中尊师》
-
可以欺他人,不可欺东坡。
出自:方回的《次韵受益题荆浩太行山洪谷图五言》
-
一枝分百点,变态不可料。
出自:孔武仲的《宿天池》
-
二世灭裂不可援,狼贪虎攫难尽论。
出自:弘历的《固尔札庙火用唐韩愈陆浑山火和皇甫湜韵并效其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