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见乎玛志尼之能令国少年也,吾又见乎我国之官吏士民能令国老大也。
-
朗读
- 0喜欢
拼音和注音
wú jiàn hū mǎ zhì ní zhī néng lìng guó shào nián yě , wú yòu jiàn hū wǒ guó zhī guān lì shì mín néng lìng guó lǎo dà yě 。
小提示:"吾见乎玛志尼之能令国少年也,吾又见乎我国之官吏士民能令国老大也。"的拼音和注音来自AI,仅供参考。
翻译及意思
龚自珍诗集中有一首诗,题目叫《能令公少年行》。我曾经十分爱读它,喜欢体味它用意的所在。我们国民自己说自己的国家是老大的话,那便果真成老大了;我们国民自己了解自己的国家是少年,那便真是少年了。西方有句民间谚语说:“有三岁的老翁,有百岁的儿童。”那么,国家的老与少,又无确定的形态,而实在是随着国民人心的力量变化而增减的。我既看到玛志尼能使他的国家变成少年国,我又目睹我国的官吏士民能使国家变成老大帝国。我为这一点感到恐惧!象这样壮丽浓郁、风度优美举世无双的少年中国,竟让欧洲和日本人称我们为老大帝国,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掌握国家大权的都是老朽之人。非得吟诵几十年八股文,非得写几十年的考卷,非得当几十年的差使,非得熬几十年的俸给,非得递几十年的名帖,非得唱几十年的喏,非得磕几十年的头,非得请几十年的安,否则必定不能得到一官,提升一职。那些在朝中任正副部长以上,外出担任监司以上官职的,一百人当中,其中五官不全的,大概有九十六七人。不是眼瞎就是耳聋,不是手打颤就是脚瘸跛,再不就是半身风瘫,他自己自身的饮食走路、看东西、听声音、说话,尚且不能自己处理,必须由三四个人在左右扶着他挟着他,才能过日子,象这样而要叫他担负起国家大事,这与竖起无数木偶而让他们治理天下有什么两样呢!况且那些家伙,自从他少年壮年的时候就本已不知道亚细亚、欧罗巴是什么地方,汉高祖唐太宗是哪一朝皇帝,还嫌他愚笨僵化腐败没有到达极点,又必定要去搓磨他,陶冶他,等他脑髓已经干涸,血管已经堵塞,气息奄奄,与死鬼作邻居之时,然后将我二万里山河,四万万人命,一举而交付在他手中。真可悲啊!老大帝国,确实是老大啊!而他们那些人,积聚了自己几十年的八股、白折、当差、捱俸、手本、唱喏、磕头、请安,千辛万苦,千苦万辛,才刚刚得到这个红顶花翎的官服,中堂大人的名号,于是使出他全副的精神,用尽他毕生的力量,以保持它。就象那乞丐拾到金子一锭,虽然轰隆隆的响雷盘旋在他的头顶上,而双手仍紧抱着他装钱的囊袋,其他的事情就不是他想顾及,不是他想知道,不是他想听到的了。在这个时候你告诉他要亡国了,要瓜分了,他怎么会跟从你听这些消息,怎么会跟从你相信这些消息!即使果真亡了,果真被瓜分了,而我今年已七十岁了,八十岁了,但只求这一两年之内,洋人不来,强盗不起,我已快活地过了一世了!如果不得已,就割让两三个省的土地双手献上以示恭贺敬礼,以换取我几个衙门;卖几百万人民作为仆人奴隶,以赎取我一条老命,有什么不可?有什么难办?真是可悲啊!今天所谓的老后、老臣、老将、老吏,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手段,全都在这里了。西风一夜催人老,凋尽朱颜白尽头。让走无常来当医生,携着催命符以祝寿,唉,令人悲痛啊!以用这样的办法来统治国家,这哪能不老而将死呢,甚至我怕他未到年岁就夭折了。
词语释义
少年:指年龄在十岁上下到十五六岁阶段的人。
官吏:(名)旧时政府工作人员的总称。
老大:(书)(形)年老:少壮不努力,~徒伤悲。②(名)称排行第一的人。③(方)(名)船上的船主,也泛指船夫:船~。④(副)很;非常:~吃惊|心中~不快。
士民:古代四民之一。泛指士大夫阶层和普通读书人。士大夫和普通百姓的并称。犹言士庶。泛指人民﹑百姓。犹言军民。
小提示:"吾见乎玛志尼之能令国少年也,吾又见乎我国之官吏士民能令国老大也。"中的词语释义来自AI,仅供参考。
全诗
相关名句
-
东家胡蝶西家飞,白骑少年今日归。
出自:李贺的《蝴蝶飞》
-
去矣欲何如,少年留不住。
出自:白居易的《叹老三首》
-
满帙填箱唱和诗,少年为戏老成悲。
出自:白居易的《酬微之》
-
犹残少年兴,不似老人诗。
出自:白居易的《玩半开花赠皇甫郎中(八年寒食日池东小楼上作)》
-
惜岁岁今尽,少年应不知。
出自:牛僧孺的《乐天梦得有岁夜诗聊以奉和》
-
可惜少年今总老,莫辞良夜试同看。
出自:贝琼的《庚戌中秋九思主人置酒予洎景渊副使子仁理问同会时风雨骤作抵暮旋止天无馀滓华月东出相与联句千馀韵皆大醉就寝遂忘所咏因复成一律》
-
少年作吏貌清臞,日对诗篇展画图。
出自:牛焘的《赠张少尉清元署恩乐司狱》
-
等閒收拾少年心,明朝江上听鼙鼓。
出自:傅熊湘的《踏莎行》
-
君不见邯郸轻薄少年儿,斗鸡走狗长相随。
出自:严羽的《寄赠张南卿兼答文篇之贶时南卿在鄱阳》
-
少年不努力,老大复何求。
出自:吕本中的《闻大伦与三曾二范聚学并寄夏三十一四首(其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