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哀乐由声,更为有实,
-
朗读
- 0喜欢
拼音和注音
gǒu āi yuè yóu shēng , gèng wéi yǒu shí ,
小提示:"苟哀乐由声,更为有实,"的拼音和注音来自AI,仅供参考。
翻译及意思
秦客诘难说,诚然,各地的风俗不同,唱歌哭泣表示的意思也不一样,然而人们哀乐的感情却不能不表现出来。内心受到触动,声音便从心中发出,虽然寄托于别的声音,借寓在余响里,善于听音乐的人总还能听懂,不会让音乐中的感情错过。从前伯牙弹琴,钟子期就知道他想到了什么;下人敲磬,子产就知道他内心悲哀;鲁国人早晨哭泣,颜渊知道他与儿子分别。这几位哪里是从固定的音符中得到智慧,在曲调中受到验证呢?(归按,“假智于常音,借验于曲度”中“常音”是指音符与意义有固定的对应关系的音。也就是上文所讲的“音声指无常”的反面。当然事实上在音乐中是不存在这种“常音”的,因为音乐的语言是不同于文字的语言,不具有确定性。)内心悲哀神色就会发生变化,感情悲伤声音就会变得哀切,这是自然的反应,不可缺失,只有精神清明的人才能精通。善听音乐的人不会因为声音众多感到困难,不善听音乐的人也不会声音单调就感觉容易。不能因为没有遇到善听音乐的人就说音乐没有可以听懂的途径,看到各地风俗的多变就说声音中没有哀乐。(归按,这是说音乐中是有内容的,自然也是有感情的。既讲原理,又例举事实,很有道理。)您又说:贤德的人不应该用爱来称呼,愚笨的人不应该用憎来称呼。然而这也是因为有了贤德才会引起别人的爱,有了愚笨才会引起别人的憎,只是同一个主体不该共用两个名称啊。哀乐的产生也是有缘故的,这是声音使我悲哀,声音使我快乐。如果哀乐确由声音引起,那声音中有哀乐就是实实在在的,怎么能将名实分离开来呢?(归按,“何得名实俱去”中“名实俱去”是说将原来一致的名实硬是分离开去。这个反驳也很有道理。秦客是用反映论的观点来反驳嵇康的,既然哀乐由声引起,则是先有声中的哀乐,而后才有听者的哀乐,听者的哀乐来源于声中的哀乐。如果声中有哀乐,则哀乐本来就是声音的属性,将哀乐与音乐分离就是不对的。这段话的价值也是在于他分析的精细,区分了两种哀乐,以此说明源流关系,最终证明声有哀乐。)您又说,季札采集诗歌,考察礼仪,以此来辨别风雅;孔子感叹《韶》乐与德行一致,所以赞叹不已,这是什么话啊?况且师襄演奏乐曲,孔子得以目睹周文王的容貌;师涓奏乐,师旷从中听出了亡国之音,哪里是讲明诗意后才下判断,演习礼仪后才作评论的呢?这都是直觉领悟,用不着等到积累了平日的见闻就已经能判断好坏了,所以前代史书当作佳话记载下来。现在您凭借着浅陋的见闻,用您的见识为标准来作判断,这不是抹杀了前人精细的见识,辜负了夫子神妙的体察吗?(归按,秦客坚持音乐是有内容的,善听乐者是能够通过音乐理解音乐中的内容。音乐有内容,因而有感情都是不错的。问题是音乐的语言是含蓄的,模糊的,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听众要通过想象才能把握音乐的内容,因而听众的理解和作曲家的原意之间是会有一定距离的。对于这一点秦客没有给予充分的注意,这给下文嵇康的反驳造成了空隙。尽管如此,还是改变不了声有哀乐的特点。)
全诗
相关名句
-
更为问、霜前甘泽,应何时节。
出自:黄人杰的《满江红》
-
心悲不觉泪阑干,更为调弦反覆弹。
出自:李绅的《悲善才》
-
缓调清管,更为侬、三弄斜阳。
出自:贺铸的《铜人捧露盘引(凌歊)》
-
知君得诗应大笑,更为狂奴赓别调。
出自:张晋的《谢陈金门法子赠端石砚歌兼索和诗》
-
更为我、东溟斫鲙,大鱼就脯。
出自:陈维崧的《贺新郎.蘧庵先生五日有鱼酒之饷醉后填词》
-
他年勋业纪云台,更为词林添故典。
出自:刘绎的《纪陈母易恭人孝行,即呈岱云太守》
-
沈沦不复经济意,晚节更为人所评。
出自:李邴的《建炎丞相成国吕忠穆公退老堂诗》
-
更为先后枫林翠,互出东西古屋閒。
出自:韦骧的《泛滁河》
-
未能立得自家身,何暇将身更为人。
出自:辛弃疾的《有以事来请者效康节体作诗以答之》
-
我似头陀卿绣佛,自怜且更为君怜。
出自:许南英的《有赠(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