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骚》皆不遇者,各系其志,发而为文。
-
朗读
- 0喜欢
拼音和注音
《 shī 》、《 sāo 》 jiē bù yù zhě , gè xì qí zhì , fā ér wèi wén 。
小提示:"《诗》、《骚》皆不遇者,各系其志,发而为文。"的拼音和注音来自AI,仅供参考。
翻译及意思
到了东周衰落秦国兴起的时候,采诗之官就废除了。天子不以采诗观风的办法补救并考察政事的缺失,平民也不以诗歌宣泄疏导自己的感情。于是颂扬成绩的风气兴起来,补救政事缺失的道理遭到破坏。这时候,六义就不完整了。国风演变为楚辞、五言诗开始于苏武、李陵。苏武、李陵、屈原遭遇都不好,他们都切合自己的情志,抒发感慨而写成诗文。因此,“携手上河梁”之类的诗句,仅止于表达离别的伤感,“行吟泽畔”这样的吟咏最终也只归于怨愤的思绪。诗中所表达的尽是彷徨难舍,抑郁愁苦,没有写到别的内容。但是距离《诗经》还相去不远,六义的大概还保存着。因此,描写离别就以双凫一雁起兴,讽咏君子小人就用香草恶鸟打比方。虽然六义不完全,还能得到国风传统的十分之二三。这时候,六义就缺欠了。晋宋以来,得到国风传统的大概就罕见了。如谢康乐诗的深奥博大,但是多耽溺于山水。如陶渊明诗的超拨古朴,但是又多放情于田园。江淹、鲍照之辈,又比这些诗还要偏狭。象梁鸿所写的《五噫歌》那样的例子,连百分之一二也没有。这时候,六义就逐渐微弱,走向衰落了。到了梁、陈中间,大都不过是玩弄风雪、花草而已。唉,风雪花草这类事物,《三百篇》中难道就割弃了吗?这只是看运用如何罢了。比如“北风其凉”,就是借风以讽刺威虐的,“雨雪霏霏”,就是借怜悯征役的,“棠棣之华”是有感于花而讽谕兄弟之道的,“采采苢”,是赞美车前草而祝贺妇人有子的。这都是以风雪花草起兴,而表现的意义则在于刺威虐、愍征役、讽兄弟、乐有子的。与此相反怎么可以呢?这样,“余霞散成,澄江静如练,”离花先委露,别叶乍辞风“这类篇章,辞确实华丽,我不知道它所讽谕的究竟是什么。因此,我说这些诗仅仅是玩弄风雪花草罢了。这时候,六义就完全消失了。
词语释义
小提示:"《诗》、《骚》皆不遇者,各系其志,发而为文。"中的词语释义来自AI,仅供参考。
全诗
相关名句
-
藐姑射之绰约兮,愿悫保而为使。
出自:晁补之的《乐哉侯之邦兮乐哉侯之堂兮(其二)》
-
汝胡不思兮,胡不为义而为仁。
出自:徐积的《欢乐辞》
-
故知两貌师,彼此妍媸虽各别,并是以意而为之。
出自:徐渭的《闽工某摹伯时昭君下嫁图单于亲迓之随骑士胡姬姬娇而骑与单于并狞健可畏鞟衣结束文马华旌及姬之靴帽并妍绚可爱而掌琵琶者尤胜胡决不办此李盖以意为之取悦人目马三兄投赋赋之》
-
纷纷荆聂辈,犹有利而为。
出自:刘克庄的《杂咏一百首(其二十五)豫子》
-
不学老农稼,而为田舍翁。
出自:薛季宣的《三月七日按云陂庄还宿旧州寺怀松楸作》
-
守一静而为君,亦何往而不休。
出自:晁补之的《追和陶渊明归去来辞》
-
此鄙士之常习,又安得与夫逍遥主人而为之友也哉。
出自:郭祥正的《逍遥园》
-
骧景以以雕,采织文虹,而为橑牙。
出自:姚燮的《拟郊祀十九歌,存七章(其六)天门》
-
岂无济胜具,而为尘鞅羁!
出自:张煌言的《吴佩远游雁宕山归,备述名胜;因为诗纪略,亦志余企望之怀也》
-
一河犹时虞淤壅,析而为九流难奔。
出自:弘历的《老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