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出处

出自宋代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拼音和注音

gǔ rén zhī guān yú tiān dì 、 shān chuān 、 cǎo mù 、 chóng yú 、 niǎo shòu , wǎng wǎng yǒu de , yǐ qí qiú sī zhī shēn ér wú bù zài yě 。

小提示:"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的拼音和注音来自AI,仅供参考。

翻译及意思

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词语释义

天地:(名)①天和地:惊~,泣鬼神。②比喻人们活动的范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③境地:没想到事情会弄到这步~。

山川:山和河流。

古人:泛指前人,以区别于当世的人。

草木:1.草与树木。2.指荒野。3.比喻卑贱。多用作自谦之词。

不在:1.在的相反语,专指不在家或泛指不在某处。2.死亡的讳词。3.不在于、不著重于。

往往:(副)常常;指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近]经常。[反]偶尔。

鸟兽:鸟兽niǎoshòu飞禽和走兽的统称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明·魏学洢《核舟记》

无不:没有不;全是。

小提示:"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中的词语释义来自AI,仅供参考。

全诗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相关名句

主题

热门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