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哀乐之极,不必同致也。
-
朗读
- 0喜欢
拼音和注音
yòu āi yuè zhī jí , bù bì tóng zhì yě 。
小提示:"又哀乐之极,不必同致也。"的拼音和注音来自AI,仅供参考。
翻译及意思
虽然人的感情受到哀乐的感发,但哀乐的程度却各不相同,再说哀乐的极致不一定都有同样的表现。小悲哀只是容貌上有变化,强烈的悲哀就会哭泣,这是悲哀通常的表现。小快乐只是神色喜悦,极度的快乐就会发出笑声,这是快乐的道理。为什么这么说呢?亲人安宁,自己就会快乐而放松,无拘无束。等到处在危急的关头,勉强能过得去就算是成功,那么即使高兴也不会手舞足蹈。据此说来,这时的手舞足蹈还比不上先前的自在安闲,事实难道不是这样吗?至于笑容虽然出于欢快的心情,却自有形成的道理,并不是响应声音的器具。(归按,这是说笑噱的产生有它自己的原因,例如碰到什么喜事,中了一个什么奖,得到了领导的表扬等等,并不是因为听音乐的结果。)这是因为快乐虽然应声而起,实际上却是自己得到的。悲哀之情受到感触,以流泪作为表征。流泪因为容貌发生变化容易被人们发现,自在安闲是精神宁静,在外表上却没有什么变化。所以人们只注意到他们容貌的变化,却看不出不变神色中的内心情感;能够区别外在的变化,却不能体会他的内心感情。然而欢笑不体现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难道只是齐楚之音吗?现在不到悠闲的内心中去寻找快乐,却因为听音乐时没有现出笑容就说齐楚之音悲哀,岂不是只知道悲哀,却不懂得快乐吗?(归按,这一节反驳秦客的诘难。秦客的诘难是以哀乐同致,即悲哀与欢乐的表现是一样的—一一样是指都会体现在容貌上——为前提的。这个前提是有问题的,所以为嵇康所乘。嵇康的反驳就是从对方的前提入手,着眼在哀乐的不同致,二者的表现不一样,悲哀则会让人流泪,喜悦则未必会发生容貌的变化,人们不会在神色间觉察其异,所以不能根据无笑噱就断定齐楚之曲就一定是悲哀的。嵇康的反驳真是很巧妙,也体现出他的擅长,就是善于辨别事物间的差异,即使是很细微的差异。这个反驳是成功的。但从全文的全局而言,仍然是回到了第一段的基点,只是保卫了声无哀乐论,用嵇康的话来解释,人们在听齐楚之曲的时候,固然有悲哀,但也许有喜悦呢,只是喜悦不像流泪被人觉察,而是藏于心中,不为人知而已。)
全诗
相关名句
-
人生不百年,哀乐在所领。
出自:杨思圣的《寒夜》
-
老怀剩有闲哀乐,又兼天浪涌,连海尘昏。
出自:陈匪石的《高阳台.微雨中园梅始花》
-
才知道、薄倖东风,不管等闲哀乐。
出自:朱祖谋的《六丑.吴门听枫园僦舍,十年来三易主人矣。戊辰闰春偶过其地,海棠一树,摧抑可怜,凄对成咏》
-
昨日洗车明日泪,问人生、哀乐谁能主。
出自:梁启超的《金缕曲》
-
哀乐循固然,岂以一醉窴。
出自:释函是的《不饮酒二十首(其四)》
-
莫待登临伤往事,更无哀乐费清歌,一年风雨为春多。
出自:郑文焯的《浣溪沙.闻雨忆山中春事》
-
后日关山谁去住,中年哀乐易侵寻。
出自:姚燮的《夜半》
-
如今异哀乐,开谢了不疑。
出自:陈曾寿的《四月十五日田伏侯同年约崇效寺看牡丹予晨往主客皆未集次日晤李猛庵丈言是日到最后席散客已尽矣独坐成咏因忆昔与半塘老人来游恰亦四月十五日感怀三首予因和之(其二)》
-
栖栖人间世,无地著哀乐。
出自:郑孝胥的《吕秋樵遗墨》
-
肺腑哀乐通造化,终契裹粮适莽苍。
出自:陈三立的《庸庵尚书至自沪三月八日携犹子子式命汽车招闲止与余同游临安玲珑山尚书有诗余亦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