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得名实俱去邪?」又云:「季子采《诗》观礼,以别《风》、《雅》;
-
朗读
- 0喜欢
拼音和注音
hé dé míng shí jù qù xié ?」 yòu yún :「 jì zǐ cǎi 《 shī 》 guān lǐ , yǐ bié 《 fēng 》、《 yǎ 》;
小提示:"何得名实俱去邪?」又云:「季子采《诗》观礼,以别《风》、《雅》;"的拼音和注音来自AI,仅供参考。
翻译及意思
秦客诘难说,诚然,各地的风俗不同,唱歌哭泣表示的意思也不一样,然而人们哀乐的感情却不能不表现出来。内心受到触动,声音便从心中发出,虽然寄托于别的声音,借寓在余响里,善于听音乐的人总还能听懂,不会让音乐中的感情错过。从前伯牙弹琴,钟子期就知道他想到了什么;下人敲磬,子产就知道他内心悲哀;鲁国人早晨哭泣,颜渊知道他与儿子分别。这几位哪里是从固定的音符中得到智慧,在曲调中受到验证呢?(归按,“假智于常音,借验于曲度”中“常音”是指音符与意义有固定的对应关系的音。也就是上文所讲的“音声指无常”的反面。当然事实上在音乐中是不存在这种“常音”的,因为音乐的语言是不同于文字的语言,不具有确定性。)内心悲哀神色就会发生变化,感情悲伤声音就会变得哀切,这是自然的反应,不可缺失,只有精神清明的人才能精通。善听音乐的人不会因为声音众多感到困难,不善听音乐的人也不会声音单调就感觉容易。不能因为没有遇到善听音乐的人就说音乐没有可以听懂的途径,看到各地风俗的多变就说声音中没有哀乐。(归按,这是说音乐中是有内容的,自然也是有感情的。既讲原理,又例举事实,很有道理。)您又说:贤德的人不应该用爱来称呼,愚笨的人不应该用憎来称呼。然而这也是因为有了贤德才会引起别人的爱,有了愚笨才会引起别人的憎,只是同一个主体不该共用两个名称啊。哀乐的产生也是有缘故的,这是声音使我悲哀,声音使我快乐。如果哀乐确由声音引起,那声音中有哀乐就是实实在在的,怎么能将名实分离开来呢?(归按,“何得名实俱去”中“名实俱去”是说将原来一致的名实硬是分离开去。这个反驳也很有道理。秦客是用反映论的观点来反驳嵇康的,既然哀乐由声引起,则是先有声中的哀乐,而后才有听者的哀乐,听者的哀乐来源于声中的哀乐。如果声中有哀乐,则哀乐本来就是声音的属性,将哀乐与音乐分离就是不对的。这段话的价值也是在于他分析的精细,区分了两种哀乐,以此说明源流关系,最终证明声有哀乐。)您又说,季札采集诗歌,考察礼仪,以此来辨别风雅;孔子感叹《韶》乐与德行一致,所以赞叹不已,这是什么话啊?况且师襄演奏乐曲,孔子得以目睹周文王的容貌;师涓奏乐,师旷从中听出了亡国之音,哪里是讲明诗意后才下判断,演习礼仪后才作评论的呢?这都是直觉领悟,用不着等到积累了平日的见闻就已经能判断好坏了,所以前代史书当作佳话记载下来。现在您凭借着浅陋的见闻,用您的见识为标准来作判断,这不是抹杀了前人精细的见识,辜负了夫子神妙的体察吗?(归按,秦客坚持音乐是有内容的,善听乐者是能够通过音乐理解音乐中的内容。音乐有内容,因而有感情都是不错的。问题是音乐的语言是含蓄的,模糊的,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听众要通过想象才能把握音乐的内容,因而听众的理解和作曲家的原意之间是会有一定距离的。对于这一点秦客没有给予充分的注意,这给下文嵇康的反驳造成了空隙。尽管如此,还是改变不了声有哀乐的特点。)
词语释义
得名:得名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démíng,意思是获得称号或名号;出名、著名。
观礼:(动)参观典礼:~台|国庆~。
名实:名目与实际。
小提示:"何得名实俱去邪?」又云:「季子采《诗》观礼,以别《风》、《雅》;"中的词语释义来自AI,仅供参考。
全诗
相关名句
-
上国久贤吴季子,风流非复旧潘郎。
出自:潘泰之的《和录事吴正传登景德阁》
-
避世庞公老,思农季子贤。
出自:王祎的《秋日山中二首(其二)》
-
翩翩季子尚诸生,执经犹待持衡史。
出自:林大春的《万历癸未仲弟拜官三水便道省予予因赋此以壮其行时季弟以督学使至先之韩江》
-
径荒犹有渊明菊,囊涩宁求季子金。
出自:王十朋的《曹梦良自许峰来访留山间数日赋诗数十章复出四绝见赠次韵(其一)》
-
千古兰陵令,秋风季子祠。
出自:王称的《送人之昆陵》
-
亢宗赖季子,未数彦道狂。
出自:廖行之的《代游西湖分韵得香字》
-
当年吴季子,德合无醇疵。
出自:叶适的《吴江华严塔院赠了洪讲师》
-
徐君知季子,季子知徐君。
出自:弘历的《挂剑台》
-
季子居高视曷卑,荣公一笑古来稀。
出自:林大春的《偶以敝衣遗刘山人山人以季子遇荣老事辞口占答之》
-
尚怜苏季子,虚敝黑貂裘。
出自:吕本中的《复往大名三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