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属。
-
朗读
- 0喜欢
拼音和注音
sǐ zhě bù kě fù shēng , jué zhě bù kě fù shǔ 。
小提示:"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属。"的拼音和注音来自AI,仅供参考。
翻译及意思
“我听说秦朝有很多失误的地方,其中一条现在还存在,就是负责审案的官吏违法判案的问题。秦朝时候,看不起文学,崇尚武勇精神,轻视奉行仁义的人,重视负责判案的官吏,正直的言论被认为是诽谤,阻拦犯错误的话被说成是妖言,所以那些衣冠整齐的儒生在那时不被重用,忠良恳切的言辞都郁积在胸中,称赞阿谀声天天响在他们耳边,虚伪的赞美迷住了心窍,而实际上存在的祸患被遮蔽掩盖住了,这就是秦朝失去天下的原因。如今天下靠着陛下恩厚,没有战争的危险和饥饿寒冷的忧患,父子夫妻合力安家,但是天下太平还未完全实现,原因就是判案的人把事情搞乱了。判案,这是天下最重要的事情,被处死的人不能复活,人被砍断了肢体不能再给他接起来。《书经》上说:“与其杀死无罪的人,宁愿犯不遵守成规旧法酌错误。”现在负责判案的官吏便不是这样,上下相互驱使,把苛刻当作严明,判案严厉的获得公道的名声,判案公平的后来多有祸患。所以负责判案的官吏,都想把人置于死地,并不是他们恨别人,而是他们求得自身安全的办法就在于置人于死地。因此死人的血在街上漂流,受刑的人并肩站着,处死刑的人计算起来每年数以万计。这是奉行仁义的圣人感到悲伤的原因。太平未能完全实现,都是因为这引起的。人们的常情是安适的时候就会显得快乐,痛苦的时候就想要死掉,在木棍荆杖鞭打的时候,从被打人身上有什么要求不能实现呢?所以罪犯忍受不了痛苦,就用些假话招供,审案的官吏就利用这种情况,指出某种罪名,点明罪犯应该招认的罪状,审案的官吏担心案子报上去后会被驳倒退回来,于是便违法罗织罪状,套上罪名,到了报告上级判罪结果的时候,即使是咎繇听了囚犯的罪状,也认为处死也抵偿不了他的罪过。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审案的官吏违法陷入于罪广列罪名,玩弄法律条文把罪状写得十分明显的缘故。因此审案的官吏专门苛刻严峻地对待犯人,残害人没有止境,办一切事情都马马虎虎,不顾国家遭到祸患,这是世上的大害。所以俗话说道:“在地上画一座监狱,也不进去;面对着木刻的狱吏,也不与他对话。”这反映出社会上痛恨狱吏的风气,是很悲痛的语言。所以天下的祸害,没有什么比得上法官判案这件事。败坏法纪,扰乱正道,使亲人分离,道义不明,没有谁比负责判案的官吏更厉害的。这就是我所说的秦朝的过错有一条至今还存在的原因。”
词语释义
不可:1.助动词。不可以;不能够:~偏废。~动摇。二者缺一~。2.跟“非”搭配,构成“非…不可”,表示必须或一定:今天这个会很重要,我非去~。3.决不能,必须不。
死者:死者sǐzhě已死的人死者与生者。
复生:复活。
小提示:"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属。"中的词语释义来自AI,仅供参考。
全诗
相关名句
-
所思不可见,行雁在青霄。
出自:贯休的《秋晚泊石头驿有寄》
-
无生即不可,有死必相随。
出自:齐己的《病起二首》
-
汉终唐国飘蓬客,所以敲爻不可测。
出自:吕岩的《敲爻歌》
-
武侯不可致,玄德造其庐。
出自:陈傅良的《读范文正公神道碑有感佚事》
-
我闻学道当精思,毕世不可须臾离。
出自:陆游的《予顷游青城数从上官道翁游暑中忽思其人》
-
赵氏有良璧,连城不可索。
出自:于慎行的《阁试抵璧捐珠》
-
欲从不可得,即置终难忘。
出自:尹台的《别饶子闻(其三)》
-
金门不能留,儒服不可羁。
出自:黄淳耀的《赠万寰中尊师》
-
汝胡不此留,而去不可即。
出自:陈旅的《哭陈元麒》
-
孙枝茂衍不可以数计,但见漫山亘岭烟苍苍。
出自:王绂的《万木图歌为杨庶子荣勉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