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也使毋讼乎!为人主计者,莫如先审取舍,
-
朗读
- 0喜欢
拼音和注音
bì yě shǐ wú sòng hū ! wéi rén zhǔ jì zhě , mò rú xiān shěn qǔ shě ,
小提示:"必也使毋讼乎!为人主计者,莫如先审取舍,"的拼音和注音来自AI,仅供参考。
翻译及意思
人的智力,能认识已经发生的事,不能认识将要发生的事。礼的作用在于将某一行为制止在它发生之前,法律则是对已发生的行为进行惩罚。所以法律的作用明显,而礼的作用却难以觉察。用庆赏来奖励善行,用刑罚来惩治罪恶,先王推行这样的政治,坚定不移,实施这样的政令,准确无误。根据这一公正的原则,政治才能像地载天覆一样无偏无私,怎么能说先王不使用庆赏和刑罚呢?然而,人们一再称赞的礼,最可贵之处在于能将罪恶断绝于未形成之前,从细微之处推行教化,使天下百姓日益趋向善良,远离罪恶,自己还没有觉察到。孔子说:“让我断案,我与别人没有什么不同,如果说我有什么独特的见解,那就是推行仁义,使讼案不再发生。”为君主出谋划策,不如首先确定选择什么抛弃什么,取舍标准一旦在心中确定,相应的安危后果就会表现出来。天下安定不是一天就能实现的,天下危亡也不是一天促成的,都是日积月累渐渐形成的,因此,不可以不观察它的积累过程。君主所积聚的治国方法,在于他选择什么,抛弃什么。选择礼义方法治国的君主便积聚礼义,选择刑罚治国的君主便积聚刑罚。刑罚积聚到一定的程度,百姓就会埋怨而背叛君主,礼义积聚到一定程度,百姓就会和睦而亲近朝廷。所以,君主想要百姓善良温顺的愿望是相同的,只是用来使百姓善良温顺的方法不同,有的用道德和教化进行引导,有的用法令进行惩罚。用道德和教化进行开导的,随着道德和教化的深入人心,民风就会和乐;用法令进行惩罚的,法令使用到极点,民风就会令人悲哀。哀乐的感受,便是应验祸福的东西。秦始皇想尊奉宗庙安定子孙后代,这与商汤王和周武王是相同的,但是,商汤王、周武王广泛推行德政,他们建立的国家得以保存了六七百年;秦始皇统治天下只有十多年就土崩瓦解了。这里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商汤王、周武王决定取舍很慎重,而秦始皇决定取舍不慎重。国家政权好比一个大器物,现在有人安放器物,把它放在安全的地方便安全,放到危险的地方就危险。治理国家的道理与放置器物没有什么不同,关键就在于天子把它安置在什么地方。商汤王、周武王把天下安置在仁、义、礼、乐之上,因而恩德滋润天下,禽兽蔓延,草木富饶,四方蛮夷都受到恩惠,王位留传子孙数十代,这是人所共知的。秦始皇把国家安置于法令、刑罚之上,德和恩没有一样,因而怨恨充斥天下,百姓憎恶他如同对待仇敌一样,几乎锅及自身,子孙被灭绝,这是天下人有目共睹的。这不是充分证明了取舍不同后果就明显不同吗?有人说:“要判断某人说的话是否正确,一定要观察他所说的事实,那样,说话的人就不敢胡言乱语了。”现在,假如有人说,治理国家,礼义的作用不如法令,教化的成效不如刑罚,君主为什么不拿商朝、周朝、秦朝盛衰兴亡的事实给他看呢?
词语释义
取舍:(动)采取或舍弃;选择:~得当|情况不明,无从~。
莫如:不如;这样选择较好。
人主:人主rénzhǔ旧时专指一国之主,即帝王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战国策·赵策》
主计:汉代官名。主管国家财赋。主管财赋出入的工作。主持筹划。
小提示:"必也使毋讼乎!为人主计者,莫如先审取舍,"中的词语释义来自AI,仅供参考。
全诗
相关名句
-
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
出自:欧阳修的《朋党论》
-
取舍知由己,穷通断在兹。
出自:李频的《投京兆府试官任文学先辈》
-
安心取舍之閒,被他二境回换。
出自:宝志的《大乘赞十首(其三)》
-
人获与我获,取舍听其意。
出自:陈式金的《家藏书画乱后云散》
-
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出自:释普宁的《义简禅人画圆相请赞》
-
问君何取舍,直下见吾心。
出自:杨起元的《赠蒋兰居年兄之留都(其二)》
-
心毁心誉时,屡改屡取舍。
出自:陈式金的《假山》
-
取舍断在独,岂必询谋佥。
出自:王安石的《和平甫舟中望九华山二首(其二)》
-
取舍定先我,隔篱呼与听。
出自:俞明震的《湖居与仁先结邻赋呈四首(其四)》
-
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出自:释普宁的《偈颂四十一首(其三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