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
-
朗读
- 0喜欢
拼音和注音
fū bù tōng lǐ yì zhī zhǐ , zhì yú jūn bù jūn ,
小提示:"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的拼音和注音来自AI,仅供参考。
翻译及意思
上大夫壶遂说:“从前,孔子为什么要写《春秋》呢?”太史公说:“我曾听董生说过:‘周朝的政治衰落破败之时,孔子出任鲁国的司寇,诸侯害他,大夫们排挤他。孔子知道他的建议不会被接受了,他的政治主张再也行不通了,于是评判二百四十二年历史中的是是非非,以此作为天下人行动的准则,贬抑天子,斥退诸侯,声讨大夫,以阐明王道。’孔子说:‘我想把我的思想用空话记载下来,但不如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来表现更加深刻、明显。’《春秋》,从上而言,阐明了夏禹、商汤、周文王的政治原则;从下而言,辨明了为人处事的纲纪,分清了疑惑难明的事物,判明了是非的界限,使犹豫不决的人拿定了主意,褒善贬恶,崇敬贤能,排抑不肖,保存已经灭亡了的国家,延续已经断绝了的世系,补救政治上的弊端,兴起已经荒废的事业,这些都是王道的重要内容。《易经》显示了天地、阴阳、四时、五行的相互关系,所以长于变化;《仪礼》规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故长于行动;《尚书》记载了上古先王的事迹,所以长于从政;《诗经》记载了山川、溪谷、禽兽、草木、雌雄、男女,所以长于教化;《乐记》是音乐所以成立的根据,所以长于调和性情;《春秋》明辨是非,所以长于治理百姓。因此,《仪礼》是用来节制人的行为的,《乐记》是用来激发和穆的感情的,《尚书》是用来指导政事的,《诗经》是用来表达内心的情意的,《易经》是用来说明变化的,《春秋》是用来阐明正义的。把一个混乱的社会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没有比《春秋》更有用了。《春秋》全书有数万字,其中的要点也有数千。万物万事的分离与聚合,都记在《春秋》里了。《春秋》中,臣杀君的有三十六起,亡国的有五十二个,诸侯四处奔走仍然不能保住国家政权的不计其数。观察他们所以会这样的原因,都在于失去了根本啊!所以《周易》说‘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因此说,‘臣杀君,子杀父,不是一朝一夕才这样的,而是长时期逐渐形成的’。所以,一国之君不可以不知道《春秋》,否则,当面有人进谗他看不见,背后有窃国之贼他也不知道。身为国家大臣的不可以不知道《春秋》,否则,处理一般的事情不知怎样做才合适,遇到出乎意料的事变不知用变通的权宜之计去对付。作为一国之君和一家之长却不懂得《春秋》中的道理,一定会蒙受罪魁祸首的恶名。作为大臣和儿子的不懂得《春秋》中的道理,一定会因为阴谋篡位和杀害君父而被诛杀,得一个死罪的名声。其实,他们都以为自己在干好事,做了而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受了毫无根据的批评而不敢反驳。因为不通礼义的宗旨,以至于做国君的不像国君,做大臣的不像大臣,做父亲的不像父亲,做儿子的不像儿子。做国君的不像国君,大臣们就会犯上作乱;做大臣的不像大臣,就会遭到杀身之祸;做父亲的不像父亲,就是没有伦理道德;做儿子的不像儿子,就是不孝敬父母。这四种行为,是天下最大的过错。把这四种最大的过错加在这些人身上,他们也只能接受而不敢推托。所以《春秋》这部书,是关于礼义的主要经典著作。礼的作用是防患于未然,法的作用是除恶于已然;法的除恶作用容易见到,而礼的防患作用难以被人们理解。”
词语释义
不通:阻塞;不通达。不相往来。不明白;不了解。不共同使用。谓文理悖谬不顺。谓学识浅陋。
至于:(动)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他总不~不来吧?②(介)表示另提一事:~个人的安危,他根本不考虑。
礼义:1.礼法道义。2.礼仪,礼节仪式。
小提示:"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中的词语释义来自AI,仅供参考。
全诗
相关名句
-
与我日憔悴,根不通下泉。
出自:梅尧臣的《麦门冬内子吴中手植甚繁郁罢官移之而归不幸》
-
惟亲诗书,不通女色。
出自:白朴的《杂剧·裴少俊墙头马上》
-
不通兵书,不晓战阵,
出自:高文秀的《杂剧·保成公径赴渑池会》
-
岂不闻三人误大事,六耳不通谋?不打不招。
出自:关汉卿的《杂剧·包待制三勘蝴蝶梦》
-
谈谐歌舞,无不通晓。
出自:王实甫的《杂剧·四丞相高会丽春堂》
-
岂有不通世务者耶?艾子曰: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
出自:苏轼的《富人之子》
-
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
出自:左丘明的《驹支不屈于晋》
-
荡子戍辽东,连年信不通。
出自:郑遂初的《别离怨》
-
静室门常闭,深萝月不通。
出自:于鹄的《赠兰若僧》
-
松门石磴,不通舆马。
出自:白居易的《三谣。朱藤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