酿玉孰与野王雄,七十二城尽附庸。
-
朗读
- 0喜欢
出处
出自清全祖望的《题瓶花斋酒器谱(其一)》
拼音和注音
niàng yù shú yǔ yě wáng xióng , qī shí èr chéng jǐn fù yōng 。
小提示:"酿玉孰与野王雄,七十二城尽附庸。"的拼音和注音来自AI,仅供参考。
翻译及意思
词语释义
十二:1.十分之二。2.特指税率或利率十分之二。3.形容数量多或程度深。
七十二:古以为天地阴阳五行之成数。亦用以表示数量多。
孰与:1.与谁。《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庄王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从子而归尔。’”《史记·孟尝君列传》:“齐无秦,则天下集齐,亲弗必走,则齐王孰与为其国也!”《新唐书·韩翃传》:“时有两韩翃,其一为刺史,宰相请孰与,德宗曰:‘与诗人韩翃。’”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2.犹言何如。意谓还不如,常用于反诘语气。《荀子·天论》:“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汉班固《东都赋》:“且夫僻界西戎,险阻四塞,脩其防御,孰与处乎土中。”《周书·杜杲传》:“若使齐寇乘之,则彼此危矣。孰与心忿悔祸,迁虑改图。”3.比对方怎么样,表示疑问语气。用于比照。《墨子·耕柱》:“巫马子谓子墨子曰:‘鬼神孰与圣人明智?’”《战国策·齐策一》:“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功彰万里之外,声名光辉传於千世,君孰与商君、吴起、大夫种?”宋王安石《酬王濬贤良松泉二诗·松》:“试问苍官值岁寒,戴白孰与苍然好?”明徐渭《自为墓志铭》:“不知古文士以入幕操洁而死者众矣,乃渭则自死,孰与人死之?”
野王:古邑名,亦作“野”,其地在今河南沁阳。
附庸:(名)①古代指依附于大国的小国,今借指受别的国家操纵的国家。②泛指依附于其他事物而存在的事物。[近]附属。
小提示:"酿玉孰与野王雄,七十二城尽附庸。"中的词语释义来自AI,仅供参考。
全诗
相关名句
-
独北都、留守未归来,七十一。
出自:吴泳的《满江红》
-
十二山晴花尽开,楚宫双阙对阳台。
出自:李涉的《楚宫怨二首·其一》
-
南陌青楼十二重,春风桃李为谁容。
出自:贺知章的《望人家桃李花》
-
捣冶入赤色,十二周律历。
出自:李白的《草创大还,赠柳官迪》
-
与子避地西康州,洞庭相逢十二秋。
出自:杜甫的《长沙送李十一(衔)》
-
野王读书处,一曲锁风烟。
出自:贝琼的《亭林漫兴(其一)》
-
红阑十二记西家,水榭风廊认已差。
出自:何栻的《秦淮杂咏八首(其三)》
-
七十二溪成一瀑,合流飞落玉渊长。
出自:屈大均的《石人峰下作》
-
汝祖十二世,皆为盛世儒。
出自:梁以壮的《示四儿》
-
偶从野王舟,春夜太湖泊。
出自:湛若水的《泛太湖访九和侍讲聚坞别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