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翁此际登高处,应在三山第一峰。
-
朗读
- 0喜欢
拼音和注音
ér wēng cǐ jì dēng gāo chù , yīng zài sān shān dì yī fēng 。
小提示:"而翁此际登高处,应在三山第一峰。"的拼音和注音来自AI,仅供参考。
翻译及意思
词语释义
三山:1.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晋王嘉《拾遗记·高辛》:“三壶,则海中三山也。一曰方壶,则方丈也;二曰蓬壶,则蓬莱也;三曰瀛壶,则瀛洲也。”唐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诗:“玄都五府风尘絶,碧海三山波浪深。”宋苏轼《奉和陈贤良》诗:“三山旧是神仙地,引手东来一钓鼇。”清黄遵宪《和沉子培同年》诗:“縹緲三山信徐巿,横纵六里听张仪。”2.福州的别称。福州城中西有闽山,东有九仙山,北有越王山,故福州又称三山。见宋曾巩《道山亭记》。元萨都剌《入闽过平望驿》诗:“广陵城里别匆匆,一去三山隔万重。”3.冠名。唐李群玉《寄友人鹿胎冠子》诗:“数点疏星紫锦斑,仙家新样剪三山。”元郭珏《送友人从军》诗:“七星战袍衬金甲,三山尖帽飘猩红。”明费信《星槎胜览·占城国》:“其酋长头戴三山金花冠,身披锦花手巾,臂腿四腕,俱以金鐲。”4.指三山骨。唐元稹《望云骓马歌》:“蹄悬四跼脑颗方,胯耸三山尾株直。”宋黄庭坚《次韵宋楙宗僦居甘泉坊书怀》:“家徒四壁书侵坐,马耸三山叶拥门。”详“三山骨”。5.喻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三重压迫。郭沫若《颂党庆》诗之一:“三山白雪化,九域红旗鲜。”萧华《井冈山颂》诗:“推翻三山惊寰宇,社会主义日日新。”
登高:1.升至高处。2.指农历九月初九日登高的风俗。3.指农历正月初七和十五日登高的风俗。4.锦的别名。
高处:高处gāochù∶隆起的地方或位置;山丘∶相对较高的位置带来一张在三万五千英尺高处拍摄的能反映真相、轮廓鲜明的照片
第一:(数)①排在最前面的:他考了~名。②比喻最重要。
此际:此时,这时候。
小提示:"而翁此际登高处,应在三山第一峰。"中的词语释义来自AI,仅供参考。
全诗
相关名句
-
登高望寒原,黄云郁峥嵘。
出自:孟郊的《感怀》
-
登高思旧友,满目是穷荒。
出自:朱庆馀的《旅中过重阳》
-
西风九月草树秋,万喧沈寂登高楼。
出自:罗隐的《薛阳陶觱篥歌》
-
四顾无人迹,鸡鸣第一声。
出自:石召的《早行遇雪》
-
过江若与莼鲈遇,已让秋风第一盟。
出自:陆彦章的《折岸蓼入供胆瓶(其三)》
-
旌旗昼闪三山外,壁垒星沈五校前。
出自:沈磐的《金陵漫兴四首(其一)》
-
三山在鳖背,仙圣如赘疣。
出自:邝露的《远游篇赠雾灵阮先生》
-
清晨望气三山近,永夜论心一榻悬。
出自:邓云霄的《喜端州谢步禹过访镜园居停悬榻斋赋邀长驻》
-
趁此际、纳禄悬车,亦为大司农省。
出自:刘克庄的《转调二郎神(其四)四和》
-
那堪当此际,归棹暗相催。
出自:罗洪先的《夕泊文江邑中故人追饯至滩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