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
-
朗读
- 0喜欢
出处
出自先秦的《齐宣王见颜斶 / 颜斶说齐王》
拼音和注音
shì yǐ jūn wáng wú xiū jí wèn , bù kuì xià xué ;
小提示:"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的拼音和注音来自AI,仅供参考。
翻译及意思
颜斶回答说:“不对。我听说,古之大禹时代,诸侯有万国。为什么会这样呢?是由于他们掌握了一套重教化、治国、爱民的办法,并且重视士人,善于发挥他们的才能。所以舜帝出身于农民,发迹于穷乡僻壤,终成为天子。到了商汤时代,诸侯也有三千。可是到了现在,称孤道寡的只不过二十四家。由此看来,这难道不是由于‘得士’和‘失士’的政策造成的吗?如果诸侯渐渐地被杀戮、被消灭,到那时,就是想要做个里巷的看门人,又怎么可能呢?所以,《易经》上不是这样说吗:‘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如果不重视士人,善于运用他们的才能,做些踏踏实实的工作,只是一味地喜欢弄虚作假,标榜虚名,他们必然走入骄傲奢侈的岐途;骄傲奢侈,灾祸必然随之而来。所以没有实际效用,却只喜欢空名的,国土将日益削减,国力将日益衰弱;没有好的德行,却希望幸福的,必然处境困窘;没有建立功勋,却只图享受俸禄的,必然蒙受侮辱。这一切必然招致严重的祸害。所以说‘好人喜功者,必定不能建立功业;空言而无行者,终究不能实现他的愿望。’这都是爱虚名、好浮夸,无治国爱民实效者的必然下场。所以尧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汤有三辅。自古至今,如果不得到士人辅助而能建功立业的,从未有过。所以国君不应该以经常向人请教为耻辱,不应该以向别人学习而感到渐愧。因此,言行符合社会的规律,德才兼备,而能传扬功名于后世的,象尧、舜、禹、汤、周文王他们就是这样。所以说:‘真正得道、体道,掌握了规律的人,就可以主宰一切。’那些在上能窥见事物的本源,在下能通晓事物的流变,了解事物很透彻的最圣明的人,怎么会遭到削弱、困窘、受辱等灾祸呢?《老子》说:‘贵必以贱为根本,高必以下为基础。所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这不正是贵为贱的根本吗?难道不是吗?’所谓孤、寡,就是人们处于困窘、卑贱的地位。可是侯、王自己称孤道寡,难道不是侯、王谦居人下、重视士人的证明吗?尧传位于舜,舜传位于禹,周成王任用周公旦,世世代代都赞扬他们为英明的君主。这正是因为他们深知士人的可贵。”
词语释义
君王:封建时代世袭体制的王国对统治者的尊称。
不愧:(副)当之无愧;当得起(多跟“为”或“是”连用):他~是党的好儿女。
下学:下学xiàxué学校一天或半天课业完毕,学生回家
小提示:"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中的词语释义来自AI,仅供参考。
全诗
相关名句
-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出自:白居易的《长恨歌》
-
含笑试弹红蕊调,君王宣赐酪樱桃。
出自:和凝的《宫词百首》
-
就中堪爱羊玄保,偏受君王分外知。
出自:孙元晏的《宋。羊玄保》
-
向使甘言盛行于曩昔,岂今日居君王之座头。
出自:水神的《霅溪夜宴诗(屈大夫歌)》
-
君王图旧,看公归觐京国。
出自:朱敦儒的《念奴娇(杨子安侍郎寿)》
-
以其身系天下安危,真不愧元老壮猷,
出自:黄少春的《挽曾国藩联》
-
真不愧、宜人号。
出自:宗婉的《金缕曲.京江陆吾山明经索题其先慈唐太宜人《瑶花仙馆遗稿》》
-
流传千载后,真不愧欧苏。
出自:戴亨的《题观察卢同年雅雨平山高会图》
-
但令文章显,不愧时俗偷。
出自:刘敞的《得汝州舍弟新诗》
-
永奉大夫欢,不愧世家胤。
出自:程敏政的《送康用和南归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