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称曰明主,
-
朗读
- 0喜欢
出处
出自先秦的《齐宣王见颜斶 / 颜斶说齐王》
拼音和注音
zhōu chéng wáng rèn zhōu gōng dàn , ér shì shì chēng yuē míng zhǔ ,
小提示:"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称曰明主,"的拼音和注音来自AI,仅供参考。
翻译及意思
颜斶回答说:“不对。我听说,古之大禹时代,诸侯有万国。为什么会这样呢?是由于他们掌握了一套重教化、治国、爱民的办法,并且重视士人,善于发挥他们的才能。所以舜帝出身于农民,发迹于穷乡僻壤,终成为天子。到了商汤时代,诸侯也有三千。可是到了现在,称孤道寡的只不过二十四家。由此看来,这难道不是由于‘得士’和‘失士’的政策造成的吗?如果诸侯渐渐地被杀戮、被消灭,到那时,就是想要做个里巷的看门人,又怎么可能呢?所以,《易经》上不是这样说吗:‘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如果不重视士人,善于运用他们的才能,做些踏踏实实的工作,只是一味地喜欢弄虚作假,标榜虚名,他们必然走入骄傲奢侈的岐途;骄傲奢侈,灾祸必然随之而来。所以没有实际效用,却只喜欢空名的,国土将日益削减,国力将日益衰弱;没有好的德行,却希望幸福的,必然处境困窘;没有建立功勋,却只图享受俸禄的,必然蒙受侮辱。这一切必然招致严重的祸害。所以说‘好人喜功者,必定不能建立功业;空言而无行者,终究不能实现他的愿望。’这都是爱虚名、好浮夸,无治国爱民实效者的必然下场。所以尧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汤有三辅。自古至今,如果不得到士人辅助而能建功立业的,从未有过。所以国君不应该以经常向人请教为耻辱,不应该以向别人学习而感到渐愧。因此,言行符合社会的规律,德才兼备,而能传扬功名于后世的,象尧、舜、禹、汤、周文王他们就是这样。所以说:‘真正得道、体道,掌握了规律的人,就可以主宰一切。’那些在上能窥见事物的本源,在下能通晓事物的流变,了解事物很透彻的最圣明的人,怎么会遭到削弱、困窘、受辱等灾祸呢?《老子》说:‘贵必以贱为根本,高必以下为基础。所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这不正是贵为贱的根本吗?难道不是吗?’所谓孤、寡,就是人们处于困窘、卑贱的地位。可是侯、王自己称孤道寡,难道不是侯、王谦居人下、重视士人的证明吗?尧传位于舜,舜传位于禹,周成王任用周公旦,世世代代都赞扬他们为英明的君主。这正是因为他们深知士人的可贵。”
全诗
相关名句
-
功成献凯见明主,丹青画像麒麟台。
出自:李白的《司马将军歌》
-
是要明主媒当世。
出自:刘克庄的《哨遍》
-
【牧羊关】既然海岳归明主,敢放巢由作外臣,怎望您吊千年高冢麒麟。
出自:马致远的《杂剧·西华山陈抟高卧》
-
过为计者则又曰:君子危明主,忧治世。
出自:海瑞的《治安疏》
-
贤王有池馆,明主赐春游。
出自:张九龄的《敕赐宁王池宴》
-
明主征循吏,何年下凤凰。
出自:张说的《奉和圣制赐崔日知往潞州应制》
-
问尔何功德,多承明主恩。
出自:王维的《寓言二首(次首《律髓》入侠少类,作卢象《杂诗》)》
-
长啸辞明主,终身卧此峰。
出自:刘长卿的《栖霞寺东峰寻南齐明征君故居》
-
而我谢明主,衔哀投夜郎。
出自:李白的《赠刘都使》
-
明主亲梦见,世人今始知。
出自:岑参的《登千福寺楚金禅师法华院多宝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