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与?稍稍诛灭,
-
朗读
- 0喜欢
出处
出自先秦的《齐宣王见颜斶 / 颜斶说齐王》
拼音和注音
yóu cǐ guān zhī , fēi děi shī zhī cè yǔ ? shāo shāo zhū miè ,
小提示:"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与?稍稍诛灭,"的拼音和注音来自AI,仅供参考。
翻译及意思
颜斶回答说:“不对。我听说,古之大禹时代,诸侯有万国。为什么会这样呢?是由于他们掌握了一套重教化、治国、爱民的办法,并且重视士人,善于发挥他们的才能。所以舜帝出身于农民,发迹于穷乡僻壤,终成为天子。到了商汤时代,诸侯也有三千。可是到了现在,称孤道寡的只不过二十四家。由此看来,这难道不是由于‘得士’和‘失士’的政策造成的吗?如果诸侯渐渐地被杀戮、被消灭,到那时,就是想要做个里巷的看门人,又怎么可能呢?所以,《易经》上不是这样说吗:‘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如果不重视士人,善于运用他们的才能,做些踏踏实实的工作,只是一味地喜欢弄虚作假,标榜虚名,他们必然走入骄傲奢侈的岐途;骄傲奢侈,灾祸必然随之而来。所以没有实际效用,却只喜欢空名的,国土将日益削减,国力将日益衰弱;没有好的德行,却希望幸福的,必然处境困窘;没有建立功勋,却只图享受俸禄的,必然蒙受侮辱。这一切必然招致严重的祸害。所以说‘好人喜功者,必定不能建立功业;空言而无行者,终究不能实现他的愿望。’这都是爱虚名、好浮夸,无治国爱民实效者的必然下场。所以尧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汤有三辅。自古至今,如果不得到士人辅助而能建功立业的,从未有过。所以国君不应该以经常向人请教为耻辱,不应该以向别人学习而感到渐愧。因此,言行符合社会的规律,德才兼备,而能传扬功名于后世的,象尧、舜、禹、汤、周文王他们就是这样。所以说:‘真正得道、体道,掌握了规律的人,就可以主宰一切。’那些在上能窥见事物的本源,在下能通晓事物的流变,了解事物很透彻的最圣明的人,怎么会遭到削弱、困窘、受辱等灾祸呢?《老子》说:‘贵必以贱为根本,高必以下为基础。所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这不正是贵为贱的根本吗?难道不是吗?’所谓孤、寡,就是人们处于困窘、卑贱的地位。可是侯、王自己称孤道寡,难道不是侯、王谦居人下、重视士人的证明吗?尧传位于舜,舜传位于禹,周成王任用周公旦,世世代代都赞扬他们为英明的君主。这正是因为他们深知士人的可贵。”
词语释义
得失:(名)①得益和损失;成功和失败:不计较个人~。②好处和坏处;利弊:各有~。
稍稍:稍微、逐渐;渐渐:~休息一下。~有点儿疲倦。
非得:(副)必须:感冒了,~打针吃药|他~马上就走。
由此:因此;以此。
由此观之:由此看来,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
诛灭:(书)(动)杀尽;灭掉:~异端|~盗贼。
小提示:"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与?稍稍诛灭,"中的词语释义来自AI,仅供参考。
全诗
相关名句
-
寒轻春稍稍,雪尽麦青青。
出自:陈师道的《杂题》
-
稍稍来吴都,裴回上姑苏。
出自:李白的《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并序》
-
已觉庭宇内,稍稍有馀清。
出自:白居易的《新栽竹》
-
此君已觉垂垂老,稚子今看稍稍长。
出自:沈周的《周较书宗道主吾塾自吾弟以及吾儿去就十余年因竹请题寓情有咏》
-
鸡后涉黎明,寤者稍稍起。
出自:沈周的《星堕》
-
当今理民尽鱼肉,稍稍椎剥多怨嗟。
出自:唐桂芳的《河朔侯公君祥知黟县之四年公怜其讼简民淳民亦乐公之德也岁次辛丑春予入其境则耕凿无废壤蚕桑无落职歙休宁两县流离转徙且僦居以就食予未尝不慨叹人人如公用心其有不治得乎窗前置石珑刻画象天都三十有六峰为赋之以昭》
-
霏霏雨甘露,稍稍流丹田。
出自:苏辙的《送杨腾山人》
-
虚含风飂飂,湿映云稍稍。
出自:沈周的《大石状》
-
北风一夜送南客,北客稍稍泊岸头。
出自:范当世的《守风不行而船得泊岸浦仙去之安福内人触动悲怀余无以慰之乃携之游滕王阁各为长歌一篇以取欢》
-
于今稍稍食旧德,乐成图始理则歧。
出自:钱维城的《定远山行见田间蓄水有法禾黍畅茂即事述怀》